9月8日,第九届科博会主论坛——中国(绵阳)科技城创新发展论坛在绵阳科技城会展中心九洲体育馆举行。论坛采取“线下+视频”主题演讲形式进行,深入探讨科技创新治理体系,解读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理论研究、产业发展方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分享国际及区域协同创新经验,共同研讨未来行业产业发展路径等。
本次论坛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樊纲就“开展区域协同创新,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主题展开演讲,在演讲中,樊纲就绵阳科技创新发展抛出了三个问题。
为什么成渝要加上“绵”?
此次科博会在支持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谈及绵阳科博会助力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樊纲首先回答了成渝为什么要加上“绵”的问题。
“绵阳有很深的科技底蕴,也有无限的科技发展潜力。”樊纲直言,绵阳作为科技城,经过21年的建设,它在大力培育创新主体、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优化完善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都有了相当的实力和基础。
举办科博会,可以促进城市与城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樊纲认为本次科博会运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大数据等技术进行云上展览,也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一种表现。他说,科博会汇聚了许多业内专家与新科技趋势,也是创新技术供给与需求对接的大平台,是科技创新领域不可错过的一场盛会。
事实上,科博会深刻改变了绵阳,每年一次的科技盛会促进了交流合作,新观点、新技术在交流中“碰撞”,创新的“火花”则由此散播到各地。樊纲说,非常鼓励各地区借鉴科博会的云上展览模式,这正是疫情背景下,促进每个领域之间交流合作的创新方式。
为什么要依靠城市群发展?
一个城市的科技发展要依靠城市群发展。樊纲提到,在未来的发展中,包括一个企业、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发展,都要有全球思维,要有国际循环思维,来布局未来发展。从国家的角度,要坚持全球化,坚持国际国内双循环,高举多边主义大旗,多加入“群”。他说,“我们要利用好超大的国内市场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大基础科学和创新发展,继续扩大开放,再有10到20年的发展,我们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
城市群的概念是什么?樊纲认为,城市群是通过一个区域当中的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通过一些基础设施把它们连接起来,然后让大中小城市形成互补。
最重要的是空间互补,中小城市可以成为大城市的补充。他以纽约城市群举例说,在曼哈顿工作的金融精英,不在曼哈顿生活,不在曼哈顿住,每天早上通勤车,晚上坐火车,40分钟、1个小时到康涅狄格州去住。因此,康涅狄格州的中小城市,就变成了纽约的互补。
樊纲指出,作为城市化的新阶段,“十四五”期间 ,要重视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发展,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率与聚集效应。四川有一系列中小城市,要通过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和均等化,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城市群是最近几年政策调整的重要方面。樊纲认为,近几年更强调城市群,提出雄安新区,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城市群的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今,又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发展,这些都是助力科技发展的政策体现。
“因此城市群的发展,是一个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问题。要想实现成渝绵共同发展,想建成大都市群,不仅要在各种硬件的规划上做出努力,而且要在这些软件上,在这些公共服务的供给上,如何和中小城市实现共赢,比如说大城市的医疗资源能不能分享,教育资源能不能分享?这些都是绵阳、成都乃至整个四川未来应该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科技创新的生产要素是人才?
谈及科技创新、区域协同等话题,樊纲认为,科技创新中,人才是最大的生产要素,最重要的优势始终是“人”的优势。换句话讲,科技进步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而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对四川而言,人才优势正在凸显。”樊纲说,四川高校云集,近年来的发展也在持续吸引人才聚集,在创新发展中,四川应该围绕人才多发力。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赋予四川新的使命,四川也在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持续发力。科技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两大战略汇聚在四川,未来着力点就在人才上。
樊纲认为,区域协同首先是人才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在城市圈中,大中小城市的互补有利于人才聚集和发挥作用。他举例交通问题,在一个城市圈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如果中小城市的轨道交通连接起来,人才也就聚集起来了。其次,大城市的医疗、教育等优势资源,也要对中小城市实现互补,共同营建宜业宜居的发展环境。
樊纲同时认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更要重视“人”的作用。关键不是给多少奖金或补贴,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人才在市场中真正实现价值。